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60年代初,隆隆的地震勘探炮声,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汉江畔。党中央一声令下,12万石油大军汇聚江汉,拉开了江汉油田石油大会战的帷幕。

 

林立的钻塔,火热的号子,嘹亮的歌声,这群石油拓荒人天当被、地当床,餐风露宿、披荆斩棘,在芦苇荒滩中硬是建成了共和国中部第一个百万吨级油田。

 

伴随着埋藏地下千年的石油喷涌而出,1965年7月23日,在四面透风、闷热如蒸的芦席棚里,第一期刻印版《江汉石油》诞生了。不久,又更名为《江汉勘探报》。后来几易其名《五七战报》《战报》《五七报》,直到1972年6月,才正式定名为《江汉石油报》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从此,这张报纸伴随着江汉油田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,见证了江汉油田筚路蓝缕的辉煌岁月。

 

作为大会战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《江汉石油报》有一支敬业、担当、忠诚的老报人,他们以石油为笔,充满激情地记录着石油岁月的片断。新闻易”碎“,但在时光的沉淀下,却成为石油人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。

 

冉隆安就是其中的一员。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一年穿坏三双鞋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为了加速中国内地建设步伐,尽快改善石油工业布局,1969年11月下旬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电令武汉军区,从复原退伍军人中,抽调25000名骨干,到江汉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。

 

1970年1月的一天,冉隆安所在连队接到任务,抽调10名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前往江汉油田参加石油会战。

 

听说要去搞石油会战,身为班长的冉隆安坐不住了。他曾在部队参与过泸州32111钻井队的报道任务,被石油工人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。如今自己能投身到石油会战的洪流中,冉隆安激动不已。

 

一个军用背包,一个漱口杯,一个军用水壶。三天两夜的汽车,从河南安阳直达湖北沙洋镇,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钻井知识学习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小伙冉隆安,工作上勤学好问,加上部队里多年的宣传报道经验,钻井队干了三天发电工,就调到营部写宣传报道,一周后又接到通知到二团宣传股任宣传报道员。

 

冉隆安干得起劲,工作上如沐春风,很快引起宣传股股长的注意。“娃儿,五七报社缺名记者,你愿不愿意去?”“用笔杆发声,为会战鼓劲,我愿意。”冉隆安满口答应。

 

那时候的五七报社,位于五七桥头,仅有一间砖瓦房和几间芦席棚。两个长凳并排摆着,上面架个木板,铺个床单就是床,床下杂草丛生。江汉地势低洼,鼠虫肆虐。遇到暴雨天气,驻地一片汪洋,水面与床板平齐,睡觉稍不留神就滚到水里,条件十分艰苦。

 

报社仅有八名同志,白天采访,晚上写稿,人少任务重。初来乍到,冉隆安便挑起采访重任,负责四团、三团、地调处、荆门炼油厂、钻井二团丫角前线的采访报道任务。

 

没有交通工具,采访只能靠走,早上天不亮就出发。凌晨五点的江汉,冉隆安再熟悉不过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暮色沉沉,零星点缀。沼泽地里虫鸣蛙叫,四周芦苇荡被风吹得沙沙作响,依稀看见远处巍巍钻塔上的灯光。冉隆安挎着帆布包,一脚深一脚浅走在泥泞路上,心中满是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激情。

 

哪里有建设,哪里就有宣传报道。冉隆安一个月至少有20天在前线采访,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。担任记者第一年,他跑了68个钻井队,一年穿烂三双鞋,脚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。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我舍不得油田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会战时期的江汉平原,河湖密布,堤垸纵横。从广华到五七是一条起伏不平的弹簧路,汽车都要走上四个多小时。

 

为了加快会战脚步,五七会战指挥部下令抢修五七大道。筑路大军由各单位分段承包,到处可见号子声、铁锹声。

 

这天,军代表见冉隆安采访回来的早,于是安排他去采访抢修五七大道。冉隆安心想就近采访,立刻答应,换了件干净白衬衫就出门了。

 

现场工人们运石、拉沙、干得热火朝天。冉隆安赶紧拿出笔和本子凑上前询问。问了半天都没人搭理他,甚至让他到一边去,别影响修路进度。冉隆安失落地回到报社,还被领导狠狠批评一番。夜里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看着挂在边上的白衬衣,他突然明白了为什么。

 

第二天清早,冉隆安又去了修路现场。二话不说,脱下衣服,光着膀子扛沙袋,和工人们一起运石头,身上的汗水和泥水,把俊秀的小伙子变成了泥人。工人们见他干活是把好手,于是休息时和他聊了起来。很多工人放弃休息,忙碌在抢修一线;有的工人顾不上家中妻儿,也要冲锋在前。冉隆安全部记录下来,连夜写稿、送审。第二天军代表看了报纸,点名表扬这篇报道写得深刻。

 

“那个时候没有身份证,更没有记者证。采访需要报社开介绍信。写井队的报道必须现场采访、写稿,审核签字后再带回报社交稿。”冉隆安回忆说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报道任务最艰巨的是采访钻井队。路上就得走上两天,饿了就啃萝卜、白菜,夜里在老乡家挤挤。想要报道写得深入,就得跟着一起干活,同吃同住,一边采访一边写稿。遇到识字不多的管事干部,写完还要念给他们听。

 

采访中也有碰到难题的时候。有次领导安排冉隆安采访标杆队长魏光荣,写篇典型报道。不善言辞的魏队长只说了简单的四言八句,就去井场上干活了,把他“晾”在了一边。

 

冉隆安没有气馁,队长忙就找司钻、班长采访,一采访就是几个小时。魏队长干完活后,发现这个小记者居然还没走,就把他喊进屋聊了起来……

 

稿件刊出后,魏队长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,这张小小的报纸在几个井队传阅学习,掀起了一股向标杆看齐的会战热潮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会战时期,报纸还有《号外》期刊,勘探队发现新井位、井队高产出油……都会临时增加一期《号外》。冉隆安会第一时间将报纸送到前线,会战工人们看到高兴,冉隆安也乐在其中。

 

两年的采访锻炼,多篇报道受到好评,也给冉隆安争取来了上大学的机会。1972年1月,报社领导集体推荐冉隆安到湖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三年。

 

在校期间,冉隆安倍加努力,不仅成绩优异,还经常在《湖北日报》和《湖北广播电台》发表研究稿件、散文随笔文章。大学毕业,学校推荐冉隆安到省委燃化部工作。

 

从基层到省委工作,可谓“一步登天”,可冉隆安根本没有考虑就婉言谢绝了。背着换洗衣服和厚厚的学习笔记,他坐上了回油田的班车。

 

当钻塔、抽油机扑面而来时,当又听到熟悉的夺油号子时,冉隆安的心里特别踏实,“可能,这辈子都不会离开石油了”。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桃李遍油田

 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学成归来的冉隆安成为主力记者,挑起大型报道和调查报告的宣传大梁。除了写稿,还担任报纸二版经济版面的编辑工作。采访、写稿、改稿、研究新闻……占据了所有时间,从没休息过一天。

 

妻子埋怨他不顾家,让他背着孩子去工作。冉隆安只好将两岁的儿子寄放在水电厂托儿所。任凭孩子哭喊,忍着心酸,出门采访。冉隆安一心扑在工作上,他用旁人眼里的“执着”,在报纸上“立”起一批可爱可敬的会战工人形象。

 

1978年,油田职工大调整,职工人数减少到6万人,通讯员队伍锐减至200余人,投稿量急剧下降。为了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,同年8月,报社成立通联科,推选冉隆安当通联科长,负责管理通联工作。这让能写能编的冉隆安感到压力。

 

当时,全局有30多个厂处单位,冉隆安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厂处宣传科跑,找主管书记、宣传科长一起想办法、出主意。每个月到一个厂处给通讯员讲授写作知识,每年举办一次通讯员培训班。通讯员投稿,冉隆安会一篇篇修改,及时与通讯员沟通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短短两年时间,队伍发展到1300多人,投稿数量由原来的4000篇增至12000篇,创造了创刊16年来稿数量的最高纪录。

 

冉隆安一边抓通讯员队伍建设,一边总结报纸通联工作的经验,他总结的通联经验先后6次在湖北省《新闻学习》和国家《新闻战线》等刊物发表,撰写的《论企业报的群众工作》被武汉大学编进《新闻论文集》。

 

1983年,全国厂矿企业经验交流会在油田召开。全国67家报社派人来学习。江汉石油报社通联工作经验作典型发言。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1990年,湖北省记协在油田召开全省首届新闻群众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,中国新闻局专门指派记者采访冉隆安。同年,他主编和部分撰写的《通讯员与通联工作》一书由中国卓越出版社出版发行,填补了中国报纸出版以来,报纸通联工作在新闻界的空白。

 

时光荏苒,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,当年的青葱小伙也成了人们口中的“老冉”。他举办了38期通讯员培训班,培训通讯员1800多人,修改稿件14300余篇。他累计在《江汉石油报》发表新闻稿件2000余篇,170余篇随笔、杂文。获省、部级好新闻奖17篇,撰写业务研究论文57篇,出版新闻业务专著三部,被载入《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海》。

 

但冉隆安最为骄傲的不是这些荣誉,而是作为记者能够参与到石油会战中的那份崇高感、使命感。

 

从踏上石油这块热土到晚年退休,从“脚板”记者到第一任高级记者,从通联科长到报社副社长,他见证着《江汉石油报》一路走来。

 

“虽然已退休17年,可我对这份报纸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。看着那一张张老旧照片和报纸,仿佛又回到了工作的年代。作为油田主流媒体,《江汉石油报》记录了油田日新月异发展的点滴变化,与此同时,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创新,为《江汉石油报》有这样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。”

见证|石油为笔写江汉

 

7月23日,大暑,雨后放晴,凉爽宜人。

 

《江汉石油报》悄然迎来了57岁的生日。

 

从刻印到打印,从铅印到激光照排胶印,从黑白两色到色彩炫丽,《江汉石油报》越来越”好看“。7827期报纸,半个世纪走来,油味没变,骨子里石油气质依旧。

 

穿越57年的历史尘烟,捧起这张报纸,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夺油号子……

 

本文摘自今日头条中国石化  江汉油田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创建时间:2022-07-25 08:46
浏览量:0